杨浦区十二街道阳光基地简介

发布日期:2020-12-01

大桥街道“阳光基地”

一、基本信息

大桥街道“阳光基地”位于临青路66号,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内设设有劳动实践区、多功能教育培训室、康复训练室等,基本满足学员的日常劳动、培训和教学需求。现有注册学员74名,平均年龄40岁,其中智力43名,肢体13名,精神13名,多重1名,视力2名,听力1名,言语1名。

二、人员架构

大桥街道“阳光基地”共有管理及服务人员4名,分别来自于残联专职工作人员、助残员以及第三方社会组织社工。除此之外,基地还组建了一支由高校心理学老师、高校大学生以及具备绘画、唱歌等特定技能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定期为基地学员提供心理辅导、文体活动等服务,丰富学员们的园内生活。

%1、 特色工作

残疾人因各种原因造成就业困难,只有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才能多途径帮助残疾人就业,并通过就业改善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参与能力,恢复他们自信心。因此,大桥街道“阳光基地” 依托区残联的资源开展了各种培训项目,根据学员不同的兴趣爱好帮助学员们获得了面点师、手机摄影、素描、办公自动化等技能培训,缓解了学员在就业时的心理压力,通过与杨浦区开放大学的协调为多名轻度智力和肢体残疾的学员开设了大专及本科班、借助社会各界公益机构的援助为学员提供了就业实训场地,并获得肥皂包装;明信片、卡片和书签的包装等简单劳动,帮助援助对象在职业康复的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收入。

作为全区推荐就业成功率第一的大桥街道“阳光基地”创办至今,共成功推荐社会就业60多人次,其中包括20余名在超市做理货员、连锁饮食店的服务员如:肯德基、麦当劳、味千拉面及酒店服务生和机场地勤的好评智障学员,他们不仅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且得到了所在单位的与肯定。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共成功推荐8名学员社会就业。


定海路街道“阳光基地”

一、基本信息

定海路街道阳光基地位于杨浦区隆昌路515号,使用面积约800平方米,配备工场间、仓库、活动室、办公室、厨房、操场等设施。内有乒乓桌一张、脚踏健身器三个、空调两台、电视机、投影仪各一台、体育运动材料若干。在册轻度智力残障人士以及大龄就业困难的其他类别残障人士共计45人。

二、人员架构

定海阳光基地现有管理人员三名,其中专职管理人员一名,专升本、助理社工师资质,社区助残三级;专职服务人员一名,大专学历,社区助残四级;一般服务人员两名。另有社会组织驻点社工一名,还有来自社会各界、包括社会组织、高校、社区志愿者等共建资源,一同为阳光基地学员的康复努力着。

三、特色工作

定海路街道阳光基地自2013年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上海杨浦阳光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中心配备驻点专业社工,秉持专业化的服务理念,围绕“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服务理念,结合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社工方法,结合基地学员实际特点,设计全方位、多元化为一体的康复服务课程,给阳光基地带来不一样的康复课程和活动体验。就业技能培训指导、社区融合、文体娱乐康复、手工制作等康复服务课程,为阳光学员搭建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的平台,提高了基地学员在生活自理、与人交流以及社会融入。进一步让学员们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技能,树立自信,挖掘潜能,提升自我,走向康复。

定海路街道阳光基地将继续做好残疾人援助工作,为和谐发展的阳光基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打造属于定海路街道阳光基地品牌特色,共同为创造和谐美好的定海路街道阳光基地努力。


江浦路街道“阳光基地”

江浦路街道阳光基地成立于2008年12月,位于杨浦区飞虹路723弄12号,学员以辖区内智力残疾为主。截止2020年11月阳光基地的在册援助对象为52人,在区残联及街道残联领导的关心下开展了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学员的生活能力与参加社会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阳光基地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配有工场间、仓库、活动室、作品展览室、办公室、电脑房、卫生间、操场、学员休息室等设施。基地现有管理人员四名。其中专职管理人员一名,专职服务人员一名,一般服务人员二名。

阳光基地按规范化建设管理的要求,完善学员一人一档,做好基地的日常行政工作,办公和劳动用品的采购都能做到事前申请事后登记。外街道来基地开展的活动,都做好文字和照片记录。做好学员每天的考勤,作为每月津贴发放的依据并统计好每位学员每天的产量,作为每月劳动收入。第一时间做好援助对象准入和退出的各项材料。按要求做好规范化建设中的心理测试等各种表格。

文化教育是阳光基地引进的第三方社会组织,每天都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比如皮制小挂件、水晶串珠、果冻蜡烛、滴胶饰品等。街道残联也和第三方组织合作,聘请专业的话剧老师给学员排练节目,比如舞蹈、舞龙、舞台剧、空灵鼓等。特别是空灵鼓这个项目是江浦路街道阳光基地的特色项目,多次在上海市残联的大型活动上演出,并取得一致好评。

劳动方面,学员按劳分配,老师每天会做好每位学员劳动数量的统计,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学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并获得一定报酬,使得他们增加了主动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江浦路街道阳光基地是一个有章程,有纪律,有爱的集体,学员们都非常喜欢来这里。老师们也在管理的基础上,更好的匹配资源,为学员们服务。


控江路街道“阳光基地”

一、基本信息

控江路街道“阳光基地”位于靖宇南路5弄5号,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内设手工劳动室、教育培训室、阅览室、康复室、谈心室等功能区。现有注册学员28名,平均年龄39岁,其中智力19名,肢体5名,精神2名,多重2名。

二、人员架构

控江路街道“阳光基地”共有管理及服务人员4名,分别来自于残联专职工作人员、助残员以及第三方社会组织社工。除此之外,基地还组建了一支由高校心理学老师、高校大学生以及具备绘画、唱歌等特定技能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定期为基地学员提供心理辅导、文体活动等服务,丰富学员们的园内生活。

三、特色工作

控江路街道自2013年起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上海乐爱社工师事务所,开展政社合作。经过多年的合作,控江路街道阳光基地形成了一套特色的服务模式。通过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乐爱社工为学员们开展了贴近其需求和特点的教育培训、特色课程和主题活动,同时为其搭建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的平台,提高了基地学员在生活自理、与人交流、融入社会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目前,阳光基地在解决残疾人就业的基础上,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集就业、康复和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服务机构。

“阳光基地”是一个非正规就业组织,由政府主办、残联负责协调与推进、发动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就业援助机构。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生产劳动、职业培训、职业辅导等职业康复活动,使就业困难残疾人通过“阳光基地”的劳动培训,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今后实现市场化就业打好基础。

控江路街道“阳光基地”将在继续做好残疾人就业援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使更多的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自尊、自强、自立。


平凉路街道“阳光基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鼓励和扶持兴办残疾人相对集中的辅助性工场,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

“阳光基地”的援助对象为:本市户籍,持有残疾人证处于劳动年龄段内的,生活能够自理,无传染性疾病,就业愿望迫切,就业能力较差,经多次职业介绍但未能实现市场化就业,需要通过劳动技能训练,提高就业能力的各类残疾人。残疾人自愿申请,并经体检,双方(与“阳光基地”签订约定书认可后,方可参加“阳光基地”

“阳光基地”不以盈利为目的,不是市场化经营主体,与“阳光基地”中的残疾人之间不形成雇佣关系,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只向援助对象发放1240元/月(根据上海市上一年度最低工资的50%)补贴和交通午餐补贴,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平凉“阳光基地”坐落于杨浦区惠民路702号,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目前共有3名管理与服务人员(全部具有社工资质和本科学历),64名援助对象,主要手工劳动以制作通用公司各类礼品盒为主并有:其它礼品盒、粘信封、折页、粘贴牙签套和档案袋等。

街道按照“阳光基地”建设的统一标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设立了教室、简易劳动工作室、康复训练室、电脑房、起居室、配膳室、办公室和多功能活动室,另有一个近200平方米的篮球操场以及近40平方米的独立陶艺制作室,充分培养学员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发挥想象能力。在保证用房的基础上,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康复文化设备、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并与社区单位联系组成一帮一的共建单位有: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市东小学、向阳幼儿园、体育学院、市东幼儿园以及李尔公司、凯悦大酒店等企业。为本街道各类轻度就业困难残疾人员提供各类职业培训、手工劳动、康复训练、文化体育等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服务,阳光基地平均每年向企业推荐3~5名残疾人成功就业。

在这基础上,街道又与上海律佑社会治理法律服务中心合作,在阳光基地成立了扶老助残法制基地,为弱势群体人员提供免费法律援助以及普法教育与宣传。

联系人:杨荣浜    联系电话:13651755003或65354386


四平路街道“阳光基地”

四平街道阳光基地成立于2009年12月,位于杨浦区控江路2026弄9号,学员为四平街道辖区内的智力障碍人士为主,截止2020年11月底,四平阳光基地的在册援助对象为33人,在区残联及街道残联的领导关心下各项活动丰富多彩,学员的生活参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平阳光基地现有管理人员三名,其中专职管理人员一名,大专、

助理社工师资质。专职服务人员一名,高中学历。一般服务人员一名,专科学历,助残社工四级。

四平阳光基地配备工场间、仓库、活动室、作品展览室、起居室、办公室、电脑房、烘焙教室,卫生间、操场等设施,占地面积约483平方米。有乒乓桌一张、脚踏健身器两个、电视机、DVD、音响等设备。按规范化建设管理的要求完善和充实学员一人一档。做好基地的日常行政工作记录,办公和劳动用品的采购都事前申请事后登记,工作日志详尽记录基地内每天的大小事情。所有志愿者来基地开展的所有活动,都留下文字和照片记录并存于电脑。做好学员每天的考勤,作为每月津贴发放的依据。统计好每位学员每天的产量,每月发放简单劳动收入。第一时间做好援助对象准入和退出的各项材料。按要求做规范化建设中要求的心理测试等等各种量表。

文化教育方面,四平街道阳光基地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每天都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仁宇社会组织每天会安排课程,如安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烘焙课,书法,画画水晶串珠等,街道残联还和阳光睿心社会组织合作,教学员参与DIY创意手作,果冻蜡烛,滴胶饰品,手工钩针等,聘请专业的老师给学员排练节目,比如舞蹈,小品等。利用多功能教室请外面的老师教钩针课,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在烘焙教室制作小点心,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学会和家人分享在学习做点心过程中的快乐。

劳动方面,学员按劳分配,老师会做好每天每位学员的劳动成果的统计,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学员通过劳动锻炼,学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并获得一定报酬,使得他们增加了主动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四平路街道阳光基地是一个有章程,有纪律,有爱的集体,学员们都非常喜欢来这里。老师们也在管理的基础上,更好的匹配资源,为学员们服务。

                                            

五角场街道“阳光基地”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鼓励和扶持兴办残疾人相对集中的辅助性工场,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根据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部署在全市19个区县全面推进残疾人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建设,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市、区残联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五角场街道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于2009年10月成立,以下简称“阳光基地”。

五角场街道“阳光基地”坐落于杨浦区国定路601弄9号,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目前共有管理与服务人员5人、援助对象45人,主要手工劳动以穿吊牌、粘促销卡、房卡、及其它礼品盒包装等为主。街道按照“阳光基地”建设的统一标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设立了教室、简易劳动工作室、康复训练室、起居室、心理辅导室、配膳室、办公室和多功能活动室,另有一个100多平米的篮球操场。在保证用房的基础上,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康复文化设备、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设施设备齐全。从2009年成立至今,我阳光基地得到了社区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以及各级残联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我们以帮助各类残障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提高综合能力为工作宗旨,整合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与上海财经大学、体育学院、财大豪生大酒店、凯悦酒店、国定路消防中队、社区卫生医院、等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形式多样的“融合活动”。为本街道各类中、轻度就业困难残疾人员提供各类职业技能、简单劳动、康复训练、文化体育、社会交往能力等培训与服务来提高学员们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阳光基地每年都有推荐学员在例如超市、酒店、餐饮、企业等实现社会化就业。

“阳光基地”的援助对象为:五角场街道本辖区内户籍,持有残疾人证处于劳动就业年龄段内的中、轻度,(除精神残疾以外的轻度残疾人符合女性40周岁及以上,男性45周岁及以上,并到退休年龄交金年限符合退休要求),生活能够自理,无传染性疾病,有迫切就业愿望,由残疾人自愿申请,并经评估、体检合格,与“阳光基地”签订约定书认可后,方可进入“阳光基地”。

“阳光基地”不以盈利为目的,不是市场化经营主体,与“阳光基地”中的残疾人之间不形成雇佣关系,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只向援助对象发放上海市最低工资的50%标准补贴和交通午餐补贴,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联系人:沈佳悦    联系电话:15821780569或65108300


新江湾城街道“阳光基地”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委发〔2009〕10号)文件指导下,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列入2010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09年9月,在区残联的指导和新江湾城街道的支持下,新江湾城街道“阳光基地”正式运行,位于政悦路588弄32号一楼,新江湾城街道“阳光基地”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主要吸纳辖区内轻度残疾人士帮助其就业。截止至2020年10月,新江湾城街道“阳光基地”共有援助对象5名,其中肢体残疾2人、智力残疾2人、精神1人。配备有专职管理人员1名、专职服务人员1名。设有劳动实践区、多功能教育培训室、康复训练室等,基本满足学员的日常劳动、培训和教学需求。通过包括以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培训、康复活动在内的综合训练,帮助有就业意愿并在就业年龄段内的轻度残疾人士获得就业机会。

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实现社会化就业;通过综合培训提高其社会化就业适应能力。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00

下午:13:30-16:30     

联系电话:65907731

新江湾城街道“阳光之家”

新江湾城街道“阳光之家”根据市政府实施项目要求,于2005年建立智障人士“阳光之家”。位于政悦路588弄32号一楼,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阳光之家”面向社区,为16至35岁重度智力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目前注册学员2名,阳光之家自成立至今,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社区智障人士提供服务。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00

下午:13:30-16:30     

联系电话:65907731


延吉新村街道”阳光基地”

延吉新村街道“阳光基地”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由原“阳光之家”、“阳光工场”经多次改建而成,于2009年3月正式开始运转。基地座落于杨浦区延吉中路20号(控江东三村内)延吉阳光睦邻中心二楼,总面积400多平方米,设有技能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厨房等,室内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延吉新村街道“阳光基地”现有管理、服务人员3名,援助对象50名。“工疗”是延吉新村街道“阳光基地”的特色,通过劳动帮助援助对象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援助对象的能力,从而使援助对象掌握更多地技能。“阳光基地”目前主要承接上海制皂有限公司、上海超洁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来料加工,从事檀香皂包装和专供宾馆、酒店的旅游清洁用品的包装加工。除此之外,“阳光基地”还多方寻求资源,提供职业素质培训、职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延吉街道阳光基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履行“指导、培训、管理”的职能,真心实意服务于残疾人,努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使“阳光基地”成为残疾人士的劳动和培训乐园,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上午:  8:30-11:30

         下午: 13:30-16:30

    联系电话:55231193


延吉新村街道阳光睦邻中心

延吉新村街道阳光睦邻中心是经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共同提议建立。委托社会组织上海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残疾人服务社提供日常管理。

中心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延吉中路20号,地处杨浦区的中心位置,中心周边道路交通林立,有10多条地面公交线路及轨道交通8号线、12号线,交通103路、137路、863路、115路、934路、870路、812路等,交通十分便利。

中心成立于2017年7月,建筑面积1357平方米,由原来的“阳光之家”、“阳光基地”、“阳光心园”、“杨浦区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改建而成,并新增了“杨浦区助残社会组织公益孵化(实践)园”、“残疾人辅助器具展示厅”、“康复理疗区”、“辅助器具租借一门式受理”等服务内容。

中心依托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上海制皂有限公司、上海超洁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杨浦图书馆、杨帆学校、杨浦区中心医院中原分院、延吉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旦大学远征社、上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助残单位和退休教师、社区居民、学员家长等志愿者以及街道残联工作人员等的努力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

中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意见》(国发【2015】7号)文件精神,认真履行“指导、培训、管理”的职能,踏实工作,真心实意服务于残疾人,努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殷行街道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

殷行街道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地处殷行一村29号,占地面积近600平米,现有全日制学员73名,管理人员及教职员工5名。阳光基地吸纳社区轻、中度就业困难的残疾人,集中开展生产劳动、职业培训、职业辅导等职业康复活动的就业劳动组织。

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共建协作,落实了相对稳定的简单劳动产品,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让援助对象自觉养成良好的纪律,增强社会竞争力。由政府出资充分运用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知识的引领,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在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的规范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无论是劳动产品的拓展,还是教职员工的综合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成立至今有多名援助对象分别被棒!约翰披萨店、巴贝拉食品店、上海欧尚超市有限公司、地铁M8线有限公司、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迪亚天天连锁超市等企业录用,签订了劳动合同,实现了就业。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成为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长白新村街道“阳光基地”

长白新村街道“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于2009年9月正式成立。基地位于控江路121弄8号甲,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主要立足于本街道社区,既便于就业困难残疾人就近参加职业康复活动,也有利于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长白新村街道阳光基地配备拥有工作资质的专职管理人员1名和专职服务人员1名,主要负责基地学员的日常康复学习和简单生产活动。现有学员24人,其中智力残疾16人,肢体残疾5人、视力残疾1人、精神残疾1人。

长白新村街道阳光基地设有基地康复劳动室、多功能教育培训室、厨房实践室、模拟起居室等,基本满足“就业援助基地”的日常劳动、培训和康复需要。阳光基地在开展简单劳动的同时,根据就业困难残疾人的特点及需求,开设康复训练、求职培训等特色课程。社工在阳光基地内每周为学员培训求职技巧,并在网络上积极收集筛选符合学员自身情况的岗位,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强健的体魄也是就业的基础,社工大力开展体育锻炼类课程,丰富体育内容,让学员爱上运动,培养强身健体的习惯。

长白新村街道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为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不断提高其综合就业技能和生活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向社会展现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长海路街道“阳光基地”

长海路街道 “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委发[2009]10号文件精神于2009年5月正式建成开业,现位于佳木斯路315弄7号。目前,“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目前有注册援助对象44人。工作人员4人。

一、阳光基地性质

阳光基地是指组织本市户籍就业困难残疾人(以下简称“援助对象”)相对集中地开展生产劳动、就业训练、职业辅导等职业康复活动的辅助性就业机构,属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

二、援助对象范围

阳光基地的援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本市户籍、处于劳动年龄段内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已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或求职登记的未就业人员。

(二)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

1.视力、听力、言语、肢体、精神、多重残疾三级残疾人;

2.智力、精神四级残疾人;

3.女性40周岁(含)以上、男性45周岁(含)以上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多重残疾四级残疾人。

(三)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且无暴力倾向、无传染性疾病。

(四)接受本市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精神残疾人,须经指定的专业评估机构确认已连续一年(含)以上处于稳定期且能规律服药。

(五)未享受本市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待遇。

三、扶持政策

(一)劳动补贴

对阳光基地的援助对象给予劳动补贴。劳动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按本市同期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50%确定,由阳光基地按月发放至援助对象银行账户。

(二)社会保险费补贴

援助对象依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阳光基地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给予补贴。援助对象缴费基数按上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确定。

(三)餐费补贴

餐费补贴标准为每名援助对象每月250元。餐费补贴用于阳光基地为援助对象提供午餐、点心、饮用水等。其中150元由阳光基地按月发放至援助对象银行账户,100元以实物形式发放给援助对象。

(四)劳动加工补贴

劳动加工按多劳多得原则,以劳动实际产量发放。

四、组织与管理

阳光基地应与援助对象签订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统一为援助对象办理就业登记和参保手续,将组织援助对象从事生产劳动与开展各类职业康复活动相结合。建立各类管理服务制度,做好援助对象出勤情况台账,加强对援助对象在劳动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发生产劳动项目和产品,保证援助对象开展职业康复。

通过生产劳动、职业培训、职业辅导等职业康复活动,使就业困难残疾人通过“阳光基地”的劳动培训,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最终实现社会化就业。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6:30

联系电话:65334340